韩企电池市场份额下降
韩国能源市场追踪机构SNE Research 8月4号发布消息说,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动车和插电混动车的电池用量达到了504.4吉瓦时,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7.3%。这数字有多夸张?差不多等于全球所有家庭三个月的总用电量,整个行业热得不行。但奇怪的是,LG新能源、SK On和三星SDI这三家韩国大企业,它们的市场份额却从去年的21.8%降到了16.4%,半年时间就少了5.4个百分点。蛋糕越做越大,为什么韩企反而分到的份额反而变少了呢?
韩企技术路线失误
说白了,韩企一开始就搞错了技术路线。这几年他们一心扑在高镍三元电池上,觉得镍越多就越高端,比如LG新能源的NCMA四元电池,镍含量直接飙到90%,光是研发就砸了上百亿。
但市场早就变了风向。磷酸铁锂电池(LFP)靠着每千瓦时比三元电池便宜20%、低温安全性还高30%的优势,现在在两个领域杀疯了——一个是在北美储能市场,像加州、德州这些地方,今年储能电站的装机量翻了一倍,80%都用的是LFP;
另一个就是全球的入门级电动车,像比亚迪海鸥、五菱缤果这些销量王,全靠LFP把车价压到10万以内,半年就卖了200多万台。而韩企的高镍电池呢?成本下不来,根本没法用在15万以下的车上,利润都没了,眼睁睁看着这块大蛋糕被中国车企给吃了。
中国电动车产业链优势
更夸张的是,中国企业在电动车产业链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“碾压闭环”。比如说宁德时代,它不只是电池产能全球第一,连上游的原材料都自己掌控了——正极材料用的是自家邦普循环回收的镍,隔膜用的是恩捷股份的国产产品,就连生产电池的涂布机都是来自先导智能。整个链条下来,成本比韩国企业低了15%。
比亚迪就更狠了,从电池到整车全都自己造。今年上半年,它在东南亚就卖出了12万辆电动车,带动的刀片电池直接把LG新能源在泰国的订单抢走了一半。
反观LG新能源,它的正极材料还得靠住友金属,隔膜又依赖旭化成,这些日本供应商的价格比中国贵30%。想降成本?根本没门儿。
中国电池企业稳固发展
客户这边也出了点问题。LG新能源有40%的订单是来自特斯拉,但今年特斯拉Model 3在欧洲的销量跌了18%。为了降低成本,特斯拉悄悄把德州工厂的电池供应商换成了宁德时代的LFP版本。
另一边,三星SDI是宝马iX3的主要电池供应商,但今年上半年这款车在中国的销量掉了25%,导致他们对电池的采购量直接砍了三分之一。
反观中国电池企业,宁德时代给特斯拉、蔚来、理想都供货;比亚迪自己造车,同时也在做电池;蜂巢能源还拿下了Stellantis集团的欧洲订单,客户基础非常稳固,就算个别车企出点波动,整体销量还是能撑得住。
韩国电池企业困境
现在韩国企业想赶紧调头,但转身真的不容易。比如LG新能源刚在密歇根建了个LFP电池厂,产能才5GWh,连福特的一半订单都跟不上;三星SDI干脆拆了两条三元锂电池产线,改成做储能电池,但储能电池和电动车电池标准不一样,光调试设备就花了三个月,等他们能开始供货,宁德时代在德克萨斯的储能工厂早就满负荷运转了。
有韩国电池行业的老工程师私下说:“我们就像在后面追,中国公司跑一步,我们得追三步,而且他们还在越跑越快。”
这场竞争里,技术路线、供应链、客户资源,哪一环都不能出问题。你觉得,韩国这些大企业还有机会把丢掉的市场抢回来吗?还是说,全球电池市场的“中国时刻”真的来了?
富腾优配-在线配资门户投资-股票配资保证金-配资炒股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