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世纪,蒙古铁骑席卷亚欧大陆,势不可挡,几乎无往而不胜。然而,当他们遇到襄阳城时,却陷入了长达39年的惨烈鏖战,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才得以从此南下。究竟这座固若金汤的襄阳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,令蒙古大军迟迟难以攻克?
来到襄阳,绝不能错过的便是这座历史悠久的襄阳古城。这里不仅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,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等待我们去细细探寻,感受这座古城独特的魅力。
从高空俯瞰,襄阳古城占地广阔,三面环水,一面倚山,构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。严格来说,西侧也有护城河环绕,只有西南角是小范围的山体。兵法中有“半渡而击”之说,而如此宽广的护城河使敌军想要从水面发起攻城,难度可想而知,几乎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。
展开剩余85%整座古城城墙总长达7322米,城墙上建有4000多个垛堞。垛堞,顾名思义,是城墙顶部由实体墙垒和缺口交替排列形成的女儿墙。这些垛堞不仅增加了城墙的高度,还能有效阻挡攻城车和云梯的冲击,为守军提供了极大的防御优势。
古城护城河最宽处达到约250米,平均宽度也有180米之广,是目前已知的亚洲最宽护城河之一。凭借这独特的地理与建筑优势,襄阳古城得以成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十大古城之一,历经千年依旧巍然不倒。
虽然襄阳古城规模宏大,但我认为最值得细细游览的当属北门区域。走近北门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汉江,作为襄阳城最大的护城河,清澈的江水点缀着整座古城,增添了一抹灵动与生机。
襄阳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楚国的重要军事渡口。真正让襄阳地位跃升的是三国时期的刘表。初平元年,刘表在古襄阳城东北筑起新的州城,将荆州的郡治从江陵迁至襄阳,使这座城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,频繁出现在各类史书中。
据历史记载,襄阳曾经历过两百多场大小战争。从每场战事的走势来看,襄阳的失守或得胜,直接影响中原的战争局势。尤其在南北政权对峙时期,襄阳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。
例如南宋时期,北方政权先后为金国和蒙古。尽管金军未能突破襄阳南下,但声势浩大的蒙古军队在这里与守军激战近40年,终未轻易攻下这座坚城。
1235年,蒙古大汗窝阔台率领50万大军分三路进攻南宋,兵锋直指襄阳。直到1268年至1274年间,经历了长达六年的激烈攻防,累计鏖战39年,蒙古军才“得到”襄阳城。这里所说的“得到”,并非攻破,而是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献城,才使蒙古人成功突破防线,足见襄阳城的坚固与顽强。
登上襄阳城墙,便能感受到它的坚实与历史的厚重感。城墙上的步道设计巧妙,向城内倾斜,这不仅使外侧城墙更高,有利于防御敌军攻击,同时还具备蓄水功能。在被围困、粮草断绝时,斜坡能有效收集雨水,体现了古代军事智慧——所谓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。
西侧城墙上的一个大洞,是解放襄阳战役时遗留下的战争伤痕。尽管襄阳城坚不可摧,但终究抵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,见证了历史的变迁。
许多人好奇,为何蒙古军选择从襄阳南下而非更靠近南宋政治中心的两淮地区?尽管两淮地理位置更便捷,但那里水网密布,堡垒众多,且是南宋防御体系的核心。南宋集结精锐部队于江淮之间,蒙古骑兵的优势难以发挥。加之蒙古水军实力不足,尽管多次尝试,但始终无法突破以长江为依托的南宋水军防线。
最终,蒙古采取了经典的战略迂回,先攻西南,再转向东进,避免了直接进攻防守严密的江淮地区。
有人质疑襄阳虽坚固,却终被攻克。其实这不能归咎于襄阳城本身,而是南宋朝廷的腐败导致援军难以到达,粮食补给断绝。无论守军多勇猛,也难抵蒙古如洪水般的攻势。即便守将吕文焕不投降,城破只是时间问题。此事证明,再坚固的城池也需有坚强的守军。
从城墙下来,漫步北街,这里是襄阳古城最繁华的街道。两侧店铺林立,售卖着地道的襄阳特色产品。街道两旁的小巷纵横交错,连接着古城的各个角落,彰显着古城生活的烟火气息。
如今的襄阳城,除了宽广的护城河和沧桑的城墙,游览重点多集中于北门进入后的北街。这里早已褪去了历史上的刀光剑影,取而代之的是热闹繁华的商业景象。在沉浸于历史长河的同时,我们还能感受到当下城市的生机与活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腾优配-在线配资门户投资-股票配资保证金-配资炒股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