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4年10月12日,长征的第三天:
1. 这一天,红五军团在江西兴国地区顽强抵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,竭力为红军主力的战略大转移争取时间,使其能够顺利集结并完成撤离。
2. 在同一天,第一野战纵队的四个梯队由彭雪枫、罗彬、武亭、陈赓和宋任穷指挥,逐步通过宽田、段屋和岭背,最后抵达岭背与古田。古田村,现位于于都县,坐落在于都河的近旁,周围山峦环抱,景色怡人。
3. 红军总部发出紧急命令,红三军团必须在10月15日清晨前赶到仙下进行集结。彭德怀担任此军团的领导,当年他已36岁,政委杨尚昆与他共同协调军团的行动,红三军团总兵力为17805人,士气高昂。
展开剩余72%4. 这一天,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总司令部的成员纷纷离开了瑞金。绝大多数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与仍留在当地的项英、陈毅等中央分局、中央军区及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同事进行了温馨的告别,带着无限的牵挂和期望踏上新的征程。
5. 工兵营在营长王耀南和政治委员刘子明的带领下,今天抵达了于都,准备开始架设桥梁。王耀南,这位大家或许不太熟悉的名字,在红军长征期间负责架设众多最具挑战性的桥梁,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。建国后,他成为开国少将,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的奠基人之一。他的生平如同一部中国工兵史,经历了安源大罢工、三湾改编、井冈山斗争、五次反围剿、二万五千里的艰辛长征,以及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。他指挥过许多耳熟能详的战役,如地雷战和地道战,深受各军团领导的器重。王耀南最终担任工程兵副司令员,赢得了“工兵王”、“地雷王”和“爆破王”等光荣称号。
6. 此时的周恩来已经提前抵达于都,他亲自部署架设浮桥所需材料的征集工作,绝大多数材料已经准备妥当,确保后续工作顺利进行。
7. 红军总部对架桥工作的时间设定为在10月16日午夜12点之前完成。当时的于都河宽达六百多米,水深在1到3米之间,桥梁不仅要能承载骡马和炮车,还需考虑到国民党空军的侦察,为避免过早暴露目标,确定在每日下午5时至次日晨7时之间进行架桥作业。统计显示,在于都县60华里的河段,共进行了15次浮桥架设,河岸的渡口多达十几个,但最为关键的有8个,包括东门渡口、南门渡口、西门渡口、山峰坝渡口、鲤鱼渡口、石尾渡口、孟口渡口及渔翁埠渡口。
8. 这就是长征第三天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,映射出红军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的精神与决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腾优配-在线配资门户投资-股票配资保证金-配资炒股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