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秋天,在文人墨客的笔下,或悲戚哀婉,或寂寥惆怅。然而,苏轼笔下的秋,却如一幅色彩斑斓又气势恢宏的长卷,尽显旷达豪迈之姿。他以超脱尘世的豁达心境,将秋色融入诗词,让壮丽山河在笔下熠熠生辉。
在他的秋日篇章里,我们既能感受到秋风瑟瑟中的那份宁静悠远,又能体会到秋意萧索里蕴含的蓬勃生机。他借秋景抒发对人生的思考,于跌宕起伏中展现出不屈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这十首描写秋天的巅峰之作,领略其笔下秋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哲思。
图片
1
南康望湖亭
苏轼〔宋代〕
八月渡长湖,萧条万象疏。
秋风片帆急,暮蔼一山孤。
许国心犹在,康时术已虚。
岷峨家万里,投老得归无。
这首诗作于绍圣元年(1094)八月过南康(今江西星子县)时,此时苏轼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。在垂老之年流放岭南烟瘴之地,自是心情黯然,故在前往惠州途径鄱阳湖时作了此诗。以秋日萧瑟之景寄寓身世之叹。开篇“八月渡长湖”点明时令与行程,秋气肃杀中,“万象疏”三字尽显天地寥廓、万物凋零之态。颔联“秋风片帆急,暮霭一山孤”对仗精工,秋风催动孤帆疾行,暮色笼罩远山如孤臣漂泊,暗合诗人被贬谪的处境。后两联直抒胸臆,虽报国之心未泯,然治国之术已虚;家在岷峨万里之遥,归老无期。全诗借秋景抒发壮志难酬、漂泊无依的悲慨,沉郁顿挫,尽显东坡式旷达中的深沉无奈。
图片
图片
2
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
苏轼〔宋代〕
野水参差落涨痕,疏林欹倒出霜根。
扁舟一棹归何处?家在江南黄叶村。
人间斤斧日创夷,谁见龙蛇百尺姿。
不是溪山成独往,何人解作挂猿枝。
苏轼这两首题画诗,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(1088年)前后,当时苏轼任翰林学士,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。诗作紧扣李世南笔下秋景而发。第一首,野水涨落留下痕迹,疏林倾斜露出霜根,尽显秋之萧索。而那扁舟一棹,驶向江南黄叶村,为画面添一抹温暖归意,于苍凉中见生活气息,让人感受到秋景里的人间温情。第二首,借秋日山林遭砍伐之景,叹龙蛇般古木百尺之姿难存。末句以“挂猿枝”设问,实则讽世人破坏自然。两首诗借秋景,一抒对自然与生活的观感,既有对秋景的细腻描摹,又含对世事的深刻思考。
图片
图片
3
清平乐·秋词
苏轼〔宋代〕
清淮浊汴。更在江西岸。红旆到时黄叶乱。霜入梁王故苑。
秋原何处携壶。停骖访古踟蹰。双庙遗风尚在,漆园傲吏应无。
该词应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(1074年)初秋,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(字述古)移守南都(今河南商丘)。词中苏轼思念好友,揣测一路上友人可能的遭遇写下这首以想象为主的怀人词。上片以友人的行程为线索,纵贯着空间地点、节序风物,写来别有情致。说明行者的去向,路途的遥远,到达的时间。下片假想友人到南都后游赏及凭吊活动。写其游赏原野、访古徘徊,又凭吊张巡等贤人,既展现南都历史文化遗存,又间接表现友人风采,更体现词人对友人的深刻了解,于想象中达成友谊的高层次默契,真挚动人。
图片
图片
4
浣溪沙·山色横侵蘸晕霞
苏轼〔宋代〕
山色横侵蘸晕霞,湘川风静吐寒花。远林屋散尚啼鸦。
梦到故园多少路,酒醒南望隔天涯。月明千里照平沙。
宋仁宗嘉祐四年(1059年)十一月,苏轼自故乡四川眉山沿长江返回朝堂,行舟至荆州之前,见长江两岸深秋季节的景色写下该词。开篇“山色横侵蘸晕霞”,山色与彩霞交融,尽显瑰丽。湘川风静,寒花(寒冷天气开的花,但在古代诗词中多指菊花)绽放,远林散落,啼鸦声声,勾勒出秋的清冷与寂静。下阕由景入情,梦中踏上故园之路,酒醒却觉与故乡隔着天涯,思乡之情浓烈。结尾“月明千里照平沙”,以明月照沙的阔大之景,反衬出个人的孤寂。全词借秋景抒发身世之感与思乡之愁,景中含情,情因景生,尽显东坡词独特的韵味与深沉的情感。
图片
图片
5
行香子·秋与
苏轼〔宋代〕
昨夜霜风,先入梧桐。浑无处、回避衰容。问公何事,不语书空。但一回醉,一回病,一回慵。
朝来庭下,光阴如箭,似无言、有意伤侬。都将万事,付与千钟。任酒花白,眼花乱,烛花红。
这首词创作于苏轼晚年,属悲秋之作。上片写景抒情,下片叙事议论,借秋景抒发身世之感。昨夜霜风骤起,梧桐最先感知秋意,正如词人无法回避衰老之态。秋风问他为何这样,他没有说话,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,道尽内心苦闷,醉、病、慵交织,尽显疲惫。朝来庭下,光阴飞逝如箭,似在无声中伤人。下阕词人决然将万事付与千钟美酒,任酒花泛白、眼花缭乱、烛花摇红。全词以秋为引,将人生迟暮的悲慨与放达不羁的情怀融为一体,于萧瑟中见旷达,尽显东坡词特有的超脱与深沉。
图片
图片
6
蝶恋花·昨夜秋风来万里
苏轼〔宋代〕
昨夜秋风来万里。月上屏帏,冷透人衣袂。有客抱衾愁不寐。那堪玉漏长如岁。
羁舍留连归计未。梦断魂销,一枕相思泪。衣带渐宽无别意。新书报我添憔悴。
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。上片以磅礴之笔写秋夜秋风之冷势,“昨夜秋风来万里”起势宏大,“冷透人衣袂”极言寒意彻骨,词人抱衾难眠,“愁不寐”“玉漏长如岁”,道尽难盼天明的煎熬,其愁非因寒冷,实有难言之隐。下片从相思角度烘托不热衷回朝效命之心,“羁舍留连归计未”直言无归朝之意,“梦断魂销”“相思泪”写尽相思之苦。末句“衣带渐宽无别意,新书报我添憔悴”,化用柳永词意,既写自身为相思憔悴,又借妻子来信添愁,秋夜秋思愁煞人,无理却合情,尽显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。
图片
图片
7
菩萨蛮·回文秋闺怨
苏轼〔宋代〕
井桐双照新妆冷,冷妆新照双桐井。羞对井花愁,愁花井对羞。
影孤怜夜永,永夜怜孤影。楼上不宜秋,秋宜不上楼。
宋神宗元丰三年(1080)十月。苏轼被贬黄州,“杜门谢客”,冬至后又去天庆观养炼。在无所收获之后,作该词以解脱。此词以精巧结构写尽秋闺幽怨。开篇“井桐双照新妆冷”,秋夜井畔,桐影与新妆女子两相映照,清冷之感扑面而来,倒序重读亦成妙句,足见词人匠心。女子羞对井中花影,只因愁绪难遣,花影亦含愁相对。下阕“影孤怜夜永”以孤影与长夜互怜,将孤独寂寞推向极致。末句“楼上不宜秋,秋宜不上楼”以回环往复之语,道出秋景触愁、登楼更伤的无奈。全词借秋景与回文形式,将闺中女子的哀怨缠绵表现得细腻而含蓄。
图片
图片
8
点绛唇·庚午重九再用前韵
苏轼〔宋代〕
不用悲秋,今年身健还高宴。江村海甸。总作空花观。
尚想横汾,兰菊纷相半。楼船远。白雪飞乱。空有年年雁。
苏轼此词作于重九,一反悲秋传统。“不用悲秋,今年身健还高宴”,开篇便以豁达之态点明主旨,身强体健之时自当高会。眼前江村海甸之景,在他眼中“总作空花观”,尽显超脱物外的禅意。下阕由景入史,遥想汉武帝横汾之盛,兰菊繁盛、楼船浩荡,而今只剩白雪纷飞、年年孤雁。通过今昔对比,在秋日盛景的追忆与现实的落寞中,将人生无常的感慨暗藏其间,却又不失洒脱,尽显东坡词旷达中蕴含深沉哲思的独特魅力。
图片
图片
9
南乡子·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
苏轼〔宋代〕
霜降水痕收。浅碧鳞鳞露远洲。酒力渐消风力软,飕飕。破帽多情却恋头。
佳节若为酬。但把清尊断送秋。万事到头都是梦,休休。明日黄花蝶也愁。
苏轼这首重九赠友之作,将秋景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。开篇“霜降水痕收”,点明时令,浅碧江水映出远洲,勾勒出秋日澄澈之景。酒意渐消时秋风飕飕,自嘲“破帽恋头”的诙谐中,暗含贬谪后的落寞。下阕以“佳节若为酬”发问,答以清尊断送秋,尽显豁达。末句“万事到头都是梦”直抒胸臆,将人生虚幻之感道破,而“明日黄花蝶也愁”更以蝶愁衬花凋,深化了时光易逝、盛景不再的喟叹。全词于旷达中见深沉,是东坡典型的人生咏叹调。
图片
图片
10
西江月·中秋和子由
苏轼〔宋代〕
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秋凉?夜来风叶已鸣廊。看取眉头鬓上。
酒贱常愁客少,月明多被云妨。中秋谁与共孤光。把盏凄然北望。
这首词反映了苏轼谪居后的苦闷心情,词调较为低沉、哀惋,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。开篇“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秋凉”,以梦喻世事,直叹人生如寄、秋意凄凉。夜来风叶鸣廊,更添萧索,照见眉头鬓上的岁月痕迹。下阕“酒贱客少”暗讽世态炎凉,“月明云妨”隐喻小人当道、自身遭际坎坷。结尾“中秋谁与共孤光”,孤寂之情溢于言表,只能“把盏凄然北望”,遥寄对兄弟苏辙的思念。全词将秋景、身世与家国之思融为一体,沉郁苍凉,尽显东坡词特有的悲慨与旷达。
图片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富腾优配-在线配资门户投资-股票配资保证金-配资炒股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